水气乘心而悸者,以水者心火之所畏也,故乘之则为动悸,此饮水过多之所致也。 中腑必归于胃者,胃为六腑之总司也;中脏必归于心者,心为神明之主也;风入胃中,胃热必盛,蒸其津液,结为痰涎,胃之大络入心,痰涎壅盛,堵其出入之窍,故中腑则不识人也;诸脏受邪,进入于心,则神明无主,故中脏者,舌纵难言,廉泉开而流涎沫也。
故养血和肝,使火不上炎,则心气和平,而百骸皆理,不特养身之要道,亦养德之切务也。王海藏曰∶外证全是下证,而脉反细不可下者,泻心汤主之;脉有力者,黄连泻心汤;脉无力者,半夏泻心汤。
食后临卧姜汤下,或噙化。气倚之如雾覆渊,不知节啬,则百脉枯槁,交接无度,必损肾元,外虽不泄,精已离宫,定有真精数点,随阳之痿而溢出,
气虚,则有参、、术、草以补气;血虚,则有当归以养血;疟邪深入,则有柴胡、升麻以升举之,邪气可渐出之表也。 若虎骨者,用之以驱入骨之风;白术者,用之以致冲和之气,此草处处有之,其叶似苍耳,对节而生,用五月五日、七月七日、九月九日,采来晒干,铺入甑中,用好酒层层匀洒,蒸之复晒,如此九次,为末,炼蜜为丸,如梧桐子大。
一阳生于二阴之间,所以成乎坎而位于北也。胃为水谷之海,四旁有病,皆传入胃,已入胃腑,则不复传他经,如太阳传入胃,则不更传阳明;阳明传入胃,则不传少阳;少阳传入胃,则不传三阴。
夫饮食入胃,固以胃主。《千金翼》用治虚劳,《外台》用治肺痿,究竟本方所治亦何止二病哉。